翻新时间:2023-08-04
《匆匆》作者其它主要作品介绍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着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2)《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3)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学生看奥运比赛(八)
- 吴静钰好样的
- 人
- 小学生看奥运比赛(十一)
- 奥运之“神”
- 我跟奥运真有缘
- 奥运福娃来我家
- 小学生看奥运比赛(十三)
- 为奥运加油
- 丰收的一天
- 中国女篮加油啊!
- 一件感人的事
- 畅想奥运
- 我爱奥运
- 骄傲是失败之父
- 某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汇报
- 行政部优秀员工工作总结范文
- 2009年税务工作总结
- 煤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总结范文
- 收费站团支部工作总结
- 环境监察工作总结范文
- 银行职工工作总结
- 森林防火工作总结范文
- 毕业生编辑部试用期工作总结
- 科文卫工作室工作总结
- 学校基础教育专项督查工作汇报
- 09学校工会最新工作总结
- 电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 小学2009年安全工作报告
- 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鉴定
- 加强我国石化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 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论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 对铁路股份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 略论财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
- 浅析集团公司财务管理
- 浅析交通运输行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思考
- 试论无现金报账在高校中的应用
-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 谈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 论如何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 试论监理行业的全面预算
- 加强财务管理新思路浅议
- 高级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 试论加强财务管理新思路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借生日》探究活动等
- 《借生日》教学设计4
- 《借生日》教学设计3
- 《借生日》词语
- 《借生日》教学设计7
- 《借生日》教学设计5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2
- 《借生日》说课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1
- 《借生日》教学设计6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3
- 《借生日》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借生日》课文题解
- 《借生日》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