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4
《看雪》教学谈
小学语文新大纲在揭示学生、教师和教学三者的关系时,科学地突出强调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语文、用语文”的“示范”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指点”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这是我们贯彻“新大纲”精神,指导“新教材”教学的关键所在。具体落实到第三册课文《看雪》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教学设想。
一、把握特点,抓准重点
教师的“示范”和“关键”作用,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得以实现。这篇课文的类型属于故事,整个故事由一个隐藏着的故事叙述者的叙事部分(1、2、4、9自然段)和孩子们与老师的问答部分(3、5、6、7、8、10、11自然段)构成,它们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对比(台湾很难看到雪/北京容易看到雪,棉花做成的雪景(静态)/真正的雪景(动态),孩子们看到了假的雪景/老师看见过真的雪景,台湾孩子们期待着到北京去看雪景/北京小朋友盼着和台湾孩子们去玩雪,……体现了两岸人民盼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课文的重点是第2、9、10、11自然段。
二、针对实际,确定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②
学会11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学的难点是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三、据图设疑,激发兴趣
先用电脑课件(或VCD、录像带,幻灯片等)展示课文静态橱窗里的雪景和动态的玩雪插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幅插图哪幅更美?课题《看雪》中孩子们想“看”的是哪幅插图里的“雪”?
形象化的课文情景和悬念化的课文质疑,激发起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地通过自读进入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四、反复读解,读准读懂
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初读课文,读正确生字的字音,读通顺课文的句子。
②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正确的读音、停顿、语气、感情。
③学生边读边想,读流利课文的句子,并初步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台湾很难看到雪,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棉花做的,老师小时候在北京见过真的雪,玩雪可高兴了)。
重点朗读,讨论交流。①指点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2、9、10、11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日常生活实际经验,感知,感悟“商店”、“景”、“洁”、“毯”、“银”、“堆”、“仗”等生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这些生字词的音、形,义和正确书写。
②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明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并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表演朗读,复习巩固。学生在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朗读课文后,已经大致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再次变换朗读的方式,才能完善地实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的教学原则,并且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使整个课堂学习贯穿着从朗读始到朗读终和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我的篮球服
- 摸老虎屁股
- 坐火车真好玩儿
- 台灯
- 美丽的小西湖公园
- 庆祝生日
- 大雁塔音乐喷泉真好看
- 蝉
- 吊扇
- 我和妈妈去商场
- 时钟
- 夏天的色彩
- 参观世界八大奇迹馆
- 下雨
- 广播广告文稿写作时要多用设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段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直述式
- 关于热水器的意见征询范例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
- 广播广告文稿要言中有画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之国外的代表主张
- 确定广告媒介
- 广播广告文稿的写作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之国内的代表主张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猜谜式
- 广播广告文稿写作时要简明易懂,适宜口播
- 设计问卷题型的方法
- 设计调查问卷应避免的问题
- 确定广告策略
- 广播广告文稿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头
-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1)
- 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方法(1)
- “以人为本”与“对比法”音乐教学的运用(1)
-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 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探讨(1)
-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 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1)
- 残酷戏剧让剧院成为教堂 ——李春喜对话查明哲(1)
-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1)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分析(1)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 《秋天的图画》教学
- 《阿德的梦》综合资料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2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3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 《我选我》教学设计与反思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
- 《泉水》教学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