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坐井观天》说教法设计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联系插图,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猜生字的意思。如“观”“答”“别”“弄”等字可用此种方法;再看插图理解,例如“观”(看的意思),图中指谁坐在井底观天?(青蛙)又如“沿”,可以通过插图“井沿”理解。最后用查字典检验字义。
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义-看图解义-查字典证义”是理解字义的一种好方法。
2、初读课文,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说出图意:
⑴小鸟站在井沿上,望着井底。
⑵小鸟和青蛙在谈话。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小鸟和青蛙在说些什么?
“轻声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观察插图”,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读回答”,这是第二次的读,既理解内容,又能概括主要内容。
3、角色朗读,辨别是非,揭示寓意。这篇寓言以话为主,引导学生同桌和分组分角色有表情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语气。再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为了“天的大和小”)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鸟说的对,从“飞了一百多里”看出;青蛙不对,从“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出)然后讨论:青蛙错在哪里?(错在它生活在井底,看到的地方很小(有限),人家告诉它,它听不进去(很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最后讨论:你读了这篇寓言想到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所见有限,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所见很广),这是不对的)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辨别是非,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揭示寓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识字、朗读、理解到揭示寓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文竹
- 难忘的教训
- 洗碗
- 秋天
- 小金鱼
- 中秋之夜
- 一张照片
- 美丽的秋天
- 我的爸爸
- 买书
- 游黄山
- 我爱我家
- 我的弟弟
- 秋天
- 茉 莉花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程序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构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
- 战争决定权授权的宪法透视
- 《八宫卦次图》三维构成之初探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周易》预测学初探
- 《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经吗?
- 《周易》与《黄帝内经》
- 《周易》系统的直觉功能
-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之一
- 《观潮》教学设计之二
- 《观潮》教学设计之三
- 《观潮》教学设计之一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四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观潮》教学设计之五
- 《观潮》教学设计之四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观潮》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