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4
《黄山奇石》综合资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
教法建议
*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工作:由于不少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阅有关资料,可以让孩子找找关于黄山的图片,还可以观看有关的风光片,认识黄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喜欢黄山。
*在读中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初读课文时,了解黄山在什么地方,有趣的奇石名称;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进一步体会奇石的生动有趣。在学生谈体会时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启发学生注意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结合课文内容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喜爱。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课文的结尾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还可以结合学生找到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
解词导向
风景区:有供人观赏的优美山水、花草树木等景象或名胜古迹的地区。
秀丽:(人或景色)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稀奇巧妙。
尤其:特别,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奇形怪状:物体或图形外表的样子。
陡峭:山势坡度很陡,几乎直上直下。
近反义词
近义词闻名——有名神奇——奇妙陡峭——峻峭
反义词闻名——无名神奇——无奇陡峭——平坦
释句导读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邯;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是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第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第二句话也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望着翻滚的云海。”
“云海”是说从飞机或高山上看下面的无数云层,就像海一样。“翻滚的云海”是说云海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上下翻动。这是因为,高空气候变化异常,时常风起云涌,就会出现“翻滚的云海”。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是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先列举奇石的名字,再说还没有名字的奇石也很多,激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文理解
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生动描述,表现了黄山风景区那神奇无比的美丽景观,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拓展视野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相传黄山因轩辕黄帝在山上炼丹而得名。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魔鬼哥哥
- 父亲的电话
- 皇帝的新装后集
- 父亲的电话
- 八个猪戒
- 我的“白开水”姐姐
- 胆小如鼠的“飞毛腿”老妈
- 我的梦想--读《项羽》有感
- 恶魔的n种折磨手段
- 快乐的探险
- 酷女孩
- 新桃园三结义(搞笑版)
- 哑巴叔叔的目光
- 善变的老妈
- 快乐的探险
-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 开开心心学语言轻轻松松识汉字
- 入境悟神学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
-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 体验新课程标准,探究阅读新理念
- 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 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 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下)
- 鼓励创新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集体作文”教学在初一课堂中的尝试
- 一字之训莫轻看——文言课文训释摭谈
- 如何培养物理尖子生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2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2
- 《最后一课》3
- 《诗两首》2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B)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 《木兰诗》教学设计8
- 《黄河颂》教学设计3
- 《最后一课》6
- 《黄河颂》教学设计2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