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6-04-06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新疆食趣
- 时光匆匆
- 我的高中生活
- 读《三顾茅庐》有感
- 我的妈妈
- 家的意思
- 粉笔的承诺
- 我与祖国的对话
- 窃读记
- 青春寄语
- 孩子总是要长大
- 看奥运开幕式
- 母亲的生日
- 理解天使给予的爱
- 闪烁,永不坠落(读《星星变奏曲》有感)
- 中国对缅政策调整方向
- 摆对经济模型位置
- 人民币加入SDR的影响
- 基因组编辑育种的前途
- 破解云上危机
-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 以更好的城市化避免农村惨剧
- 中国制造2025与地方工业振兴
- “印度象”的软肋
- 对冲投资下滑
- 互联网境外影视剧政策疑云
- 共和党的选民结构困境
- 防范资管产品流动性风险
- 日本加紧出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 万达首秀众筹项目
-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 《儿子们》教学设计
- 《儿子们》片断赏析
-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 《妈妈的爱》课文
-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 《妈妈的爱》教学札记
- 《妈妈的爱》教学札记
-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 《儿子们》教学设计
-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 《儿子们》课文
- 《妈妈的爱》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