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草船借箭》教案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的到来
- 我的乡村见闻
- 水晶岛奇遇记
- 我和付宁
- 心中的梦想
- 白鲸的自述
- 给朋友叶文宜的一封信
- 幸福
- 大海
- 值日
- 芹菜
- 我是幽默的人
- 夏的味道
- 一张照片
- 读书的快乐
- 科研室工作计划
- 小学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学期科研室工作计划
- 中学科研室工作计划
- 学校科研室工作计划
- 2009学年总务处工作计划
- 学校网络部工作计划
-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
- 2009年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
- 学年总务处冬季取暖工作计划
- 2009第二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 2009学校总务处工作计划
- 科研室工作计划二
- 科研室工作计划三
- 小学普及实验学校实施方案
- 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间谍罪若干问题研析(3)刑法论文(1)
- 清明节文化的网络传播
- 论艺术教育中的电脑数码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
- 间谍罪若干问题研析(4)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与思考
- 由《〈论语〉十则》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研究
- 春节文化视野中的隐性德育方法探析
- 死刑的司法现状及其展望(4)刑法论文(1)
- “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元宵节亮相京城
- 由《证据的叹息》看犯罪“故意”问题
- 用视觉艺术推动中国春节文化品牌传承
- 犯罪构成事实研究(3)刑法论文(1)
- 文化下菜,过年吃点新意思
- 《草虫的村落》教材理解
-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一
- 《山雨》教学设计五
- 《草虫的村落》体悟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一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七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五
- 《山雨》教学设计四
- 《山雨》教学设计三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六
- 《山雨》教学设计六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八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七
- 《草虫的村落》教学
- 《山雨》教学设计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