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7-05-06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评《三个小伙伴》的教学
尤惠娟老师《三个小伙伴》第二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教师先出示第一幅图(三个小伙伴去植树),提问:这三个小伙伴是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出示第二幅图(三个小伙伴植好树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依次提了三个问题:“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来解决的?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教师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用“。。。”画出碰到的困难;用“
”画出是谁来解决的;用“~~~”画出怎么解决的。教师画一个标记,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做法边自由读边在书上画出,随后交流。
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倡导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布鲁诺曾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的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三、感悟形象。
是童话故事,让学生表演出课文中描写的小野猪拱树坑的动作、表情。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演活了小野猪。
小学生是借助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努力通过语言的描绘、情景的再现和想象的激发,将静态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入境感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圣诞老人”的礼物
- 我的朋友
- 歆之妤
- 柳絮
- 美丽的大连
- 美丽的大连
- 游南海公园
- 2010.4.18春游
- 可爱的水精灵
-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 等待
- 我们的教室
- 会跳的纸青蛙
-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
- 春游
- 成败何用苦论“量”
- 圆柱表面积再教学“三步曲”
-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自主学习法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 高中开展五人制足球赛的可行性分析
- 作文技法指导之景物描写如何为文章增光添彩
-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方法探究
-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 浅谈高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 探微小组合作建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 来一盘冷笑话解解暑(上)
- 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几步走”
- 浅析英语阅读教学
-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 探讨新课标环境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 老师,您好!
- 小学语文未来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第八册:我曾经是口吃
- 《观潮》说课材料——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记一次游览活动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板第七册)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二课时)
- 《虎门销烟》第二课时
-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景色”教学设计
- 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
- 《蜜蜂》教学设计
- 养花
- 《绝句》教案
- “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
-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