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2

《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真朗读课文,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弄清课文从哪几方面抓住特点写翠鸟外形的,读懂描写翠鸟捕食小鱼时动作敏捷的句子。能说出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3、认读本课生字,理解“透亮、灵活”等词语,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希望、愿望、失望”的词义,积累词语10个。

4、背诵第一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认真朗读课文,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弄清课文从哪几方面抓住特点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并读懂描写翠鸟抽鱼时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其动作的敏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

2.课外收集对鸟外形描写的精彩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翠鸟,又名“叼鱼郎”、“小鱼狗”。它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嘴长,它是一种很可爱的小鸟,以鱼虾、水生昆虫为食。

2.这篇课文是通过动作、住处、外形三方面来描写的翠鸟的(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然后给这三方面排序,说说哪几节写了这三个方面,。

3.检查,出示:外形美丽(1)

动作敏捷(2、3)

住处安全(4)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外形

1.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电脑填色游戏,出示一幅翠鸟白描图。

同桌互相帮助,把第一节背出来。哪一组先背出,老师就请哪一组上来做填色游戏。(请2-3组)

2.齐背。

3.师:课文对翠鸟的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言之有序地描写的。

4.课外补充:

《丹顶鹤》《可爱的燕子》《鹦鹉》

①齐读;②你最喜欢哪一篇;③请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整体到局部;有生动的比喻)

5.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对鸟外形描写的精彩片段,所以知道任何一篇文章要把它写好,都要做到言之有序。请拿出自己收集材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动作敏捷

过渡:翠鸟的外形是那样得美丽,它的动作更是敏捷。

1.默读课文2、3节,划出表现敏捷的词句,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2.指名一生朗读,大家评价一下,他哪些词句读出或没有读出表现翠鸟敏捷的词句。

3.生边交流,师边在电脑上红色点出。然后齐读。

疾飞,一眨眼,锐利,隐约可见,像箭一样,刹那间,叼,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4.看录象《翠鸟捕食》。

5.读课文2、3节,读出语气。

(三)住处安全

过渡:这么可爱、机灵的小生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1.请同学自由朗读第四节,找出表达作者喜爱的词语。交流,朗读表示。

2.出示选词练习口答(题3),多媒体出示

3.老师和同学配合朗读填空。

4.老师读老翁的话,你们读作者喜爱的话。

三、总结

1.今天,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翠鸟外形美丽、动作敏捷、住处安全,而且课外还收集了资料,说明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2.通过对翠鸟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对翠鸟产生了感情。下面,我们就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古代英雄传(1)
My room
游峨眉
第一次战胜恐惧
这支神笔会给谁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天使之光
走近消防
我的妹妹
国度战争1
因助人为乐的“死党”
相机伴我行
第一场雪
难忘的老师
啊!原来还可这样解题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荀悦政治思想简论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关于宪法学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政的规范结构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2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手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手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说课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3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1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藏戏》教学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