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6
《找骆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 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苦与乐
- 幸福在我身边
- 天使
- 生与死
- 随想四
- 随记
- 茶清香
- 撒谎的下场
- 幸福的滋味
- 绘画,我的最爱
- 这事真让我后悔
- 温暖的国庆
- 赤子情深
- 难忘那张严肃的脸
- 我的梦
- 雷军:当选亚洲商业人物
- 柳传志女儿要做女版马云
- 孙秋艳:华远地产新任掌门
- Angelababy:宅男女神
- 俞敏洪的新合伙人
- 生活在谎言里的史姨
- 英拉:泰国开始审理弹劾案
- 柯文哲:蹿红的“素人”
- 王新军让秦海璐懂得什么是爱
- 鱼儿鱼儿快上钩
- “呼格案”内参记者:一场冤案的非典型平反
- 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 揭秘国际政要们的蜡像
- 与徐志摩离婚之后的张幼仪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 苏教版八年级上下册语文教学分析
-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题及答案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来自唐诗的成语
- 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记述文阅读2
-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集萃
- 复旦附中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 初中学生必备名言警句精选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 叶赛宁《狗之歌》原文欣赏
- 初中语文经典名句精选汇编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