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8-05-25
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悯农教案
悯 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拍照
- 我
- 难忘的除夕
-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 参观新校园
- 笑话
- 看望生病的同学
- 小乌龟
- 逗逗和贝贝
- 参观规划馆
- 春天来了
- 网络歌手演唱会
- 下军棋
- 我家的小乌龟
- 游余姚
- 论刑法学中的期待可能性
- 浅析商业诋毁行为损害赔偿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研究
- 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法律问题探究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 加强回族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研究
- 论中国法治国情对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的促动
- 榜样教育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思想
- 浅析辩护律师在场权的确立
- 网络新媒体在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 创新工作载体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助推器”
- 怎样挑选有价值的日本IP
- 做好新形势下公路行业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 一篇高考作文成功的启示
- 这样的作文给了我们发挥的空间
- 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 外国怎样考语文?
- “贪官作文”得高分的启示
- 重庆:高考自助命题改革的破冰之履
- 国外及港台地区高考改革新趋势
- 高考作文纵横小议
- 专家解读高中新课改如何衔接高考
-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分析
- 哈佛剑桥选才标准:更看重综合素质而非考试成绩
- 首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解密:弃“3+X”推套餐
-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100例
- 四省新课改高考试卷评析
- 高考语文试卷“科学性”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