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9-08-27
三峡之秋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和小麻雀
- 向大家介绍我
- 自信
- 话说自立
- 曾经
- 葬爱
- Our Community(我们的社区)
- 我从失败中感受到希望
- 思爱,想爱
- 有时我也想出塞
- 向未来进发!
- 播种心情
- 小记者报名记
- 生活的真谛
- 纸的秘密
-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
- 从馆藏民国徽章探究档案背后的抗日故事
- 贯彻两办《意见》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 大学生就业档案构建与应用研究
-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思考
- 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
- 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档案与大数据关系之我见
- 依法治国背景下档案法治之管见
- 兄弟档案期刊集萃
-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 基于关联数据的语义数字档案馆框架设计研究
- 1981年~2014年我国档案展览研究综述
-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工业化的阶段性与工业反哺农业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减贫的演进轨迹与科学路向
-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下)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二
- 《识字1》教学设计二(一下)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 《燕子》教学设计课时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 《识字1》教学设计一(一下)
- 《口语交际,祖国处处有美景》教学设计(三下)
- 《荷花》教学设计课时二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 《燕子》教学设计课时一
- 《邓小平爷爷植树》阅读部分教学设计
- 《荷花》教学设计课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