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7-29
《岳阳楼记》读后感
今天读《岳阳楼记》,终于读出点感觉。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记这篇文章的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没?作者为何第一段交代这个信息?因为作者要在“谪”字上做文章。想想,“谪守”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按说,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来当然也不会很带劲,可能还会消极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想想看,暗含着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写岳阳楼,写什么呢?岳阳楼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在这里题咏,再写洞庭湖的风景不是拾人牙慧吗?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打住这条思路。不再写这些。写什么呢?作者宕开一笔,“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思路,今天说说览物之情,说说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迁客骚人有什么样不同的览物之情呢?阴天洞庭湖很晦暗时,他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极而悲者矣。一个“悲”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一种情怀。而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来到这里,则会“其喜洋洋者矣”。一个“喜”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另一种情怀。这一悲一喜呼应前文的“异”字,看上去,这两种情怀好像不一样。(其实本质一样,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触景生情在古往今来的写景文中不也很常见吗?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静荒僻不也顿生悄怆之感,想到自己被贬永州的不幸命运?而且这种情怀不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吗?
但是范仲淹何许人也?滕子京呢?还记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吗?那个“谪”字,暗含着什么?范仲淹写此文时,被贬邓州。与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经历。可是他们两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两种迁客骚人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样,从“政通人和”的记叙,我们看出他们很振作,很奋发。心中装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认为人是可以有第三种境界的。
因此,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用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振聋发聩,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因此作者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我们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谪——备——异——悲——喜——异”,我觉得这几个字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说梦
- 小草的自述
- 救人救己
- 老师谢谢您
- 不爽的课本回收
- 我是什么?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冷艳女郎
- 《亮剑》观后感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是虫
- 春天来了,你知道吗
- 未来的机器人真可怕
- 当灾难来临时
- 我的口水弟
- 积极的财政政策近期取向与制度基础
- 建构主义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 做好农村化学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 翻译中的视点转移
-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 关于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一)
- 论一般人格权(1)
- [教学论文]学生思维贫乏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启发与实践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一)
-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的讨论
- 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 [教学论文]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 浅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教学
- 论绑架罪客观要件的认定(1)
- 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
- 《打电话》教学建议
- 《打电话》教学设计4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打电话》A、B案
-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打电话》课文简说
- 《打电话》教学设计6
-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3
- 《打电话》教学设计3
- 《打电话》教学设计5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 《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1
- 《打电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