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7-31
困惑样态下的选择:第三条道路——《荷塘月色》的主题破译
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破译可谓是见仁见智的了。当今时代崇尚百花齐放,笔者便鼓足勇气也抛出自己的见解,以讨教于大方。
我认为,这篇散文正揭示了作者置身于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产生的困惑心理以及对一种有别于革命或反革命立场的第三条道路的选择。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朱先生面临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的确陷入了一种进退失据的尴尬状况,以至于他一时竟不知朝哪里走了。他以为“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作为自己当时心境的注脚,他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种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1)那么,他何以产生这种逃避心理呢?这是因为“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令他震惊不已,使人“不能不或多或少感着它的威胁”。然而,他也不象那些激进知识分子,从此便踏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以暴制暴”的武装斗争为内容的政治革命道路,因为他发现,在党内,个人—自我是渺小的,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想“浪漫”便不行了。一句话,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自然便会发出“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感喟了。(2)那么,他的犹如一片秋意的心灵将超然到哪里去呢?朱先生大抵作了这样的设想推理:那里没有恐怖和斗争,那里没有限制与驯服;那里拥有独立和自由,那里拥有人性和亲情。那便是我的梦我的栖居地。这样,“荷塘月色”处境,就成为他内心深处苦苦追寻而依稀可见的理想所在的象征。文章中作者对独处的美妙的感受对月色下荷塘景致的陶醉,尤其是对江南采莲事情的无不艳羡无不神往的联想,更可说是有力的明证。
如果说,作者初游荷塘时的情绪是比较低落忧愁的话,那么当他沿着荷塘边的幽僻曲折的小煤屑路而背着手慢步时,他的心境便已自在坦然了许多,而当他沉醉于淡淡的月光下的清纯荷香时,他的“不宁静”的情节早已释然了;特别是当他从眼前的美景而联想到江南旧俗——采莲时,他的内心简直就是激动澎湃了。采莲的图景究竟如何呢?它其实就是一种自由轻松而自然活跃的日常生活系统:采莲者多是“妖童媛女”,其作为既是生计性的劳作,又是怀春男女传情说爱的游戏,从而整个过程富于激情和活力充满人性与诗意。用作者的词语来表述的话则是“热闹的”、“风流的”和“有趣的”的日子。这日子由于与现实的距离遥远,而令他“可惜”遗憾;这图景发生在故乡,便令他“到底掂着江南”了。不过,无论怎样,这种生活方式将迥然不同于当时的革命或反革命的残酷斗争的生存情态,从而令作者无比的眷恋并以一种变形的样态去实践履行这种能够安宁自己灵魂的存在图式。
总之,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朱自清先生在对自己的性格和素养作过剖析衡量以后悟出,他不适宜染指于变幻叵测的政治,就是说既不愿踏上革命斗争的征途,也不愿充当反革命的角色。由是,他断然地选择了国学这条路,他说:“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我想套着他的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着的路。”(3)我们认为,这条途路相对而言总是独立自由的,最能弘扬个性的,尤其是它极大地体现了作者梦寐以求的江南采莲般生活方式的情味和色彩。
这条途路姑且称之为:第三条道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秋天
- 水仙花
- 鹦鹉
- 致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封信
- 看海
- 下象棋
- 三八妇女节
- 沙包比赛
- 下雪了
- 小雪花
- 我的烦恼
- 下雨
- 我们的老师
- 参观动物园
- 成语接龙
- 探讨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对策(1)论文
- 探析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1)论文
- 浅析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1)论文
- 探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1)论文
- 探讨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1)论文
- 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1)论文
- 浅探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1)论文
- 浅析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1)论文
- 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浅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1)论文
- 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论文
-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1)论文
- 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论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1)论文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课堂实录
- 《那树》教学反思
- 绿着生,绿着死──《那树》艺术魅力探究
- 《那树》教学设计
- 人与自然的一曲挽歌──《那树》教学反思
- 《那树》课堂实录
- 《那树》教学杂谈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好像很多”的启示──《那树》教学内容的呈现浅析
- 教《那树》,再探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