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卫风·氓》《采薇》导学案1

诗经二首《卫风·氓》《采薇》导学案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08-10

诗经二首《卫风·氓》《采薇》导学案1

邢台一中高一语文导游式教学

《采薇》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导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导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邢台一中高一语文导游式教学

《卫风。氓》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李艳霞

导学任务:

一、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诗经两首导学案答案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卫风氓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离群的小鸡
课间十分钟
抓鱼
我的同学
秋天
环保卫生,人人有责
可爱的小乌龟
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假如我是发明家
快乐的六一
自我整形
我的收获
百合花
路牌
我的未来
业余党校学习汇报
04年党员自评
格式条款备案申请书
军校学生入党申请书
范文:2005年3月份思想汇报
范文:人民教师入党申请书
写入党申请书应注意的问题
范文:共青团员入党自愿书
范文:工人入党自愿书
怎样填写入党志愿书
范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范文:2005年党校学习思想汇报
副班长入团申请书范文
什么是入党志愿书
范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1
关于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谈音乐素养对美声演唱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
从音乐制品的发展看摩梭音乐的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模式的探索
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赏析让音乐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何解决长号的音准问题于润蕾
古筝学习现状
论古筝学习的现状
浅谈宋词音乐对曲式手段的运用
浅析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开创现代古筝演奏法先河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葡萄沟》教学设计四
《葡萄沟》教学设计二
《日月潭》教学构想
《葡萄沟》教学设计九
《日月潭》教学设计七
《日月潭》教学设计与反思
《葡萄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一
《葡萄沟》教学设计八
《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
《葡萄沟》教学设计十
《葡萄沟》教学设想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