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美丽的荷花,培养审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并懂得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 6课《荷花》。板书。
2、齐读课题。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去看荷花时的心情怎么样?
(2)指导朗读第2句。
2、讲读2、3自然段。
(1)讲读第2自然段。
过渡:为什么一进门就会闻到荷花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荷花池边去看个究竟。
①指名读。提问。指导读好第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
②是呀,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荷花。默读下面的几句话,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读后,指名回答。
③细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思考:荷叶有什么特点?
提问后,指导朗读。
④(师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生读)谁能说说怎样的长才叫“冒”?从这个“冒”字,你觉得这些白荷花怎么样?
⑤荷花亭亭玉立于水面,作者根据自己观察具体描写了荷花哪几种不同的姿态?(才开、全开、将开)指导朗读。
满池的荷花只有这三种姿态吗?你还能想象出荷花哪些不同的姿态?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仔细欣赏着荷花,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呢?
①引读第3自然段。
②老师真想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究竟是谁给了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洁白如玉的花瓣,婀娜多姿的体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聪明的,你能告诉我吗?
(3)小结。大自然造了荷花清雅秀丽。那一池白荷花在作者眼里美到了极点。让我们齐读2、3自然段,再一次细细品味这种美。
3、讲读4、5自然段。
过渡:美好的景物总能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作者在欣赏荷花时,联想到了什么呢?
(1)讲读第4自然段。
①自读。
②作者产生了什么美妙的联想?他为什么会联想到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③爱荷花,所以作者想变成荷花。他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荷花的世界里经历了哪些精彩、有趣的事?
④蜻蜓、小鱼都是“我”的伙伴,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与“我”交谈,会对“我”说些什么?
(2)引读第5自然段。
(师引)作者站在荷花池边看啊,想啊,想了很多很多,想了很久很久。“过了好一会儿”——(生读)
(3)小结。正是作者入神地看着美丽的荷花,才产生了种种美妙的联想,他的确己经陶醉在景色里了。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
2、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满池的荷花,但作者用文字写出了荷花的香和美。他领着我们先仔细地观察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从荷叶到荷花,细细观察,重点介绍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从而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摘抄文中你喜爱的句子。
(三年级还不要分段,但是教者在教学中注意停顿,渗透段的教学,设计过渡性的问题,提示段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散文,一直作为教材。老课文怎么新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教者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约束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 情·沟通·连心桥
- 小木偶变身记
- “别居”一格
- 童子、爸爸、故事
- 我和鸡蛋有个约会
-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 今天我值周
- 绚丽的湨河
- 改变后的双面女孩
- 情
- 第三次世界大战专用坦克—生化幽灵
- 小蜜蜂与小花儿
- 火星奇遇记
- 惶恐不安的日子
- 立文还需心先行
- 城市品牌的内涵及生成机理与成长路径研究
-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的融合
- 我国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 网络社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分析
- 轮椅上的“科学之舞”
- 小议书法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斐多》――论灵魂不朽
- 藏头护尾及其他
-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女性的识字运动及其启示
- “户外”精神
- “零录取率”的考试
- 我的习书历程
- 神秘的春生短命植物
- “大节定不亏”,又在心中回响
-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 黄河的主人
-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 《第十册练习2》
- 《三亚落日》
-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 《夜晚的实验》
-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
- 《小镇的早晨》
- 《夜晚的实验》
-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教案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 《田忌赛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