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09-25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课堂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2世纪游览
给刘翔大哥哥的一封信
两只小刺猬
机灵的小刺猬
急救会议
骄傲的小鸭子
观汉江大桥
啄木鸟治大树
废物“化妆”废变宝
二个苹果历险记
致参加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的信
给田亮大哥哥的信
红脸娃娃历险记
致郭晶晶大姐姐的一封信
生病的大树
简论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简析提高高职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试析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与使命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浅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策略机制
浅谈农林专业大学生应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关于积极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论高职院校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校企联动拓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试析对高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浅论E时代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试析澳大利亚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试论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试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互补结构的办学思路
试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
试论合作要素分析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荆轲刺秦王》教学浅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石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荆轲刺秦王》教学杂谈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当课堂遭遇“越轨”
《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的生成带给我的体会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文言文阅读四步法在《荆轲刺秦王》一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