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09-27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7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完后也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即西湖。

钱塘湖春行 -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钱塘湖春行 - 解题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 - 注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钱塘湖春行 -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1]

钱塘湖春行 -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 -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钱塘湖春行 -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那位诗评家就当诗评家吧,千万别当编辑,更别当总编。否则,白居易们的诗作投到他手里,他大笔一抹,说是砍去“闲笔”,实则伤筋动骨,那诗作的命运就惨了.

翻译:

漫步在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天空中的云气低垂下来,水色和天光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道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正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刚长出来的小草可以遮住马蹄.西湖东面的白沙堤上绿柳成阴,令人喜爱而留恋忘返!

钱塘湖春行 -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图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 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钱塘湖春行》 -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图册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钱塘湖春行》 - 写作背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春行》 - 赏析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钱塘湖春行》 -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也追星(居里夫人)
黄河壶口瀑布
我看“追星”现象
给黄河的一封信
黄河需要诚信
走近父亲的秦腔
我也追星(贝多芬2)
黄河一日游
心系黄河
我也追星(贝多芬3)
我也追星(海伦·凯勒)
追星族曰
拯救黄河
我也追星(周杰伦)
我也追星(韩庚)
公司人事管理规章制度
工程部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
标准化供电营业所建设材料
机关干部学习制度
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
幼儿园生活制度
机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值班管理制度
医院安全管理制度
幼儿园健康检查制度
建筑公司工程部岗位职责
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
市直机关2011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责任书
七子山拦砂坝施工组织设计
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方法分析
小水电施工中塌方如何界定
固海管理处渠道维护管理办法
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丹江口水利枢纽闸门漏水问题及处理
浅析小型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小湾水电站主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水工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学科发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三峡大型尾水肘管内支撑结构探讨
水文基地工程总承包管理报告
钢筋窄间隙焊技术在水电站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检测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上的应用
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水利建设成就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外延伸
《藏戏》重难点分析
《藏戏》考点练兵 积累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 重难点分析
《藏戏》教学设计(二)
《各具特色的民居》 老师语录
《各具特色的民居》 趣闻故事
《藏戏》考点练兵 阅读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 美文欣赏1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字词荟萃、句段集锦
《各具特色的民居》 重点字词梳理
《藏戏》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藏戏》同步作文-范文
《各具特色的民居》 重点字词意思
《藏戏》同步作文-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