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10-09
《秋天》教案5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从编者安排意图看,《秋天》一文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观察大自然、描绘反映生活中的美,促使学生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初步学会观察人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且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且是主动的建构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的。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因此,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辩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总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作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二想:边读边想,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样,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掌握“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程序】
一、听“秋天”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堂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声画结合营造出美的意境,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感受之目的。
二、说“秋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从形状、色彩、感受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三、读“秋天”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找出反映景物、人物鲜明特点的语句。
此部分文字还可通过课件来展示,关键词点击后能变色。
学生朗读之后,大多数能找出几句。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例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林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有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驰、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赏析诗歌的语句。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语言的感受。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
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让学生自己来感受、体验和思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比被老师牵着走要好得多,尽管有时学生想的、说的比较零碎、杂乱,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经过讨论,形成共识:(配上图画)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归结出了小标题,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五、悟秋天
先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抛出问题(用课件演示):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师所设的“思维陷井”。目的在于引发争论,引导学生深究诗歌语言特色。
待时机成熟,教师便及时归结。
如果有学生说得有新意,应该大加赞赏,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冲破了“思维陷井”。
六、总结
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收获、启发。
1、作者刻画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才能生动刻画事物的特点。
3、观察、反映事物、人物,既要把握共性,又要研究其个性。
4、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课堂总结,一般由教师来作,为什么不试着让学生来作呢?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七、迁移练习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由课文向生活延伸,活学活用,及时巩固。如时间不够,可移作课后练习。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其中的一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事物的特点。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积极,感受也就越来越深刻。从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弟弟
- 我是小小手工能手
- 小鸡住院
- 寒号鸟的故事
- 洗碗
- 登青城山
- 钓鱼
- 韭菜和葱
- 讲文明
- 摘樱桃
- 撞蛋
- 赛龙舟
- 妈妈带我去图书馆
- 夜游姚江
- 西瓜
- 在观展表演范式下分析偶像剧对青少年的影响
- 近年来中国工人的政治参与
- 试论建立统一的安全保障义务(1)论文
- 体育微电影的宣传功能
-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1)论文
- 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探析(1)论文
- 中国政府职能的现实价值取向
- 试论地役权制度的存在价值(1)论文
- 评泰国电影《爱在暹罗》的价值
- 不当得利与物权行为无因性(1)论文
- 继受与创新:高科技时代物权法的发展(上)(1)论文
- 影视娱乐营销:行业全线利好,本土更占优势
- 人格权部分问题探讨(1)论文
- 继受与创新:高科技时代物权法的发展(中)(1)论文
- 《美丽的小路》教案
- 《夏夜多美》教案
-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 《钓鱼的启示》教案
- 《打电话》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乌鸦喝水》教案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失物招领》教案
- 《乌鸦喝水》教案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 《自己去吧》教案
- 《比尾巴》教案
- 《爷爷和小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