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12-03
《山羊兹拉特》导学案2
《山羊兹拉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3.唤起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预习案——深入预习整体感知
一、关于作者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3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法师》等。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发表过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硝(xiāo)皮匠 温驯(xùn)冰雹(báo)谑(xuè)草垛(duò)游弋(yì)
咩(miē)雪橇(qiāo) 羊圈(juàn)陀螺(tuó)(luó)
2.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节,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确:阿隆受命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3.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出人意料还是在情理之中?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下文阿隆和山羊遭遇暴风雪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一种惯例的存在,途中遇险就不值得奇怪了。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在情理之中。)
4.在故事情节中,作者设置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否在情理之中?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使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在情感上对山羊的依赖才显得合乎逻辑。)
5.理解“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莱辛
比较阅读以下两段文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选自课文最后一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让座
- 我的一双小手
- 我的爸爸
- 我真高兴
- 故乡
- 第一次买菜
- 九月,有张红色的日历—献给教师节
- 都是这病惹的祸
- 男女生大战
- 运动会
- 假如风有颜色
- 考试前夜
- 第一次走夜路
- 捉知了
- 校园日记
- 论科学组织,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综合作用
- 浅谈加强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的思考
- 简论就业准入制度的“双证制”教育分析
- 简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思考
- 试论如何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
- 浅谈变电运行仿真培训
-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决策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浅谈混合式学习策略研究及未来趋势展望
- 试析高职院校科研运行机制创新
-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 简析以“三点三段”培训模式打造企业实用型技能人才
- 试论如何加强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
- 试论电力教育培训课程建设体系设计研究
- 试析供电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与管理
- 简析黄炎培就业软实力思想探微
- 《故都的秋》课文题解
-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
-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 《故都的秋》疑难解析
- 《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
- 《故都的秋》写作特色
- 准确把握背景 恰当剖析引用 正确理解文眼──《荷塘月色》教学札记
- 感性的阅读──《荷塘月色》文段教学札记
- 《故都的秋》主题思想
- 先进 科学 灵巧 实用──从《故都的秋》的教学实践看点拨教学
- 《故都的秋》有关资料
-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 导学《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