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12-10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 (分)朗读——解读(问答式)——研读——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我们原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当两个人的心明明贴得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多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柔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五言诗朗读指导: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 

能力提升(目标之三)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大屏幕解读) 

 1.读顺畅,解其意:对照注解,疏通大意。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一)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目标之2)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宁静的意味。荷花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 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还顾“一词,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我们再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切,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4.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总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的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一下这首诗。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 

 2.课外练笔,扩写诗句: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保护生鸡蛋
画头像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弹杏核
2分钟的考验
难忘的元宵节
小淘气
念亲恩
比长短
图形的剪拼
我学会了发短信
爱之歌
接着画
公共汽车上
人蚜大战
论超写实素描新探
对于报纸与戏曲关联的演进刍议
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教学做法
历史思维能力在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培养
谈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相关性
从缠足洗脚谈民主课堂的形成
公共艺术教育引入地域性资源
美术艺术语言审美认知
谈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
对长丰县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规划与研究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处置磷酸盐矿石的方式
文化艺术中心在文化中的作用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剖析人物语言 洞察内心情感──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构分析
作文: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词句积累
作文: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心思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题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杂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句解析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