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翻新时间:2020-12-10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周周=抠门??
- 我眼中的我
- 我的妈妈
- 我家的烹饪大师
- 非常学生
- "龙公记"
- 我哭了
- 话说“王保长”
- 我的小侄女
- 陌生人
- 唐老师
- 我的妈妈
- 班级“笑星‘‘
- 我班三最
- 野蛮女生ABCDEF
- 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
-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
- 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上]
- 如何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同步发展
- 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 浅析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
-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
-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一)
- 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下]
- 第九章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
- 第六章 创造型人才:新经济的基石
-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
-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
- 小学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三
- 《莫高窟》全课时教学设计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三
-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
- 《莫高窟》教学分析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四
- 《莫高窟》教学教案
-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二
- 《莫高窟》教学计划
- 《诺贝尔》课文内容
- 三年级《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 《天火之谜》课文内容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