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掌声》
《掌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读了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课文以同学的两次掌声为诱因,以小英的变化为主线,
再现了一个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动人故事。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话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人心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一、揣摩人物心理,和小英对话
小英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英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顾老师的这一课,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小英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小英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学生在读、思、想的基础上,和小英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得轻松,学生读得到位,听课的老师也听得入情。
二、引导感受体会,和文本对话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和体会,真正做到和文本的对话。顾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时处处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近距离地和文本来了个正面接触,进行对话。
三、挖掘课文空白,和作者对话
顾老师善于捕捉课文的空白点,通过对这些空白点的挖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炬。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打开思维的闸门,充满智慧的语言从一张张可爱的小嘴里飞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仅走进了文本了,更走进了作者的心坎里。
当然,再成功的一节课总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一节《掌声》也不例外。纵观整堂课,总感觉顾老师问的太多,好似要把学生引入一个个设定的“圈套”中,这对学生自主性体验的发挥有阻碍的作用。其实,大问题只要一个,既“是什么让小英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呢?”|其余的地方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一步步去突破,这样既还给了学生自主权,课堂上的时间也可以变得更加紧凑,从而可以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对课文的总结,达到情感的升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跳皮筋
- 春天
- 逛早市
- 小兔运南瓜
- 爱的小屋
- 夏日
- 看图打苍蝇
- 春
- 彩虹.石桥谁好
- 好一个
- 假如我是……
- 我是麦子
- 小狗布丁
- 我爱大自然
- 雨中的小公园
- 试论从国外职业教育立法看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
- 试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改革
- 关于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 试论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 试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学制立法的演进
- 关于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刍议
- 偏失与重构:析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现状及对策
- 试论高职单片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 试析能力导向的高职高专三维动画制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 关于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 关于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
- 试析国外职业教育看中国
- 关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
- 关于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追问
- 关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
- 《劝学》内容提要
-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 《劝学》“劝”的是什么?
- 重温《劝学》
-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 再读荀子的《劝学》
-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一文议论的艺术特色
- 荀子的性恶学说
- 《劝学》词类活用
- 《劝学》时代背景
- 读《劝学》篇有感
- 《劝学》课文解题
- 《劝学》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