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1
《掌声》中得到的感悟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书中,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讲的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在班里一直默默无闻的生活着,她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使得同学们都不太在意班里还有这样一个人。就连老师也渐渐习惯了不喊她回答问题,不让她上讲台上讲话。然而,这样一个充满了自卑的孩子,后来不仅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交谈,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整个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是什么力量使她改变了呢?那就是“掌声”,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是掌声给了她战胜自卑的力量。
是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支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他们就像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苗,需要随时的纠正和鼓励,而最有效的鼓励就来自于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当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需要掌声的勉励;当他们有点进步的时候,需要掌声的激励;当他们知错就改的时候,需要掌声的鼓励;当他们为班级或他人做好事的时候,需要掌声的肯定。这些掌声,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代表自己所作的一切得到大家的认同,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标志。
从课文中,我感悟到两点:一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是很难的,如果文中的第一任教师,开始就能给这个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的机会,就不会使她长期处在自卑的角落里,也就不会使班上的其他同学习惯了不去注意这个被遗忘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点从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刚刚站定,班上就骤然响起了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中就可以看出,没有人号召,完全是自发的行为。这就体现了孩子们那颗善良的心。二是,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可见作用之大。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善于抓住这小小的一件事,适当的给予掌声或其他的鼓励,有没有想过掌声对一位同学的作用呢?没有。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略了学生思想上的教育。造成学生对别人的进步熟视无睹,也很少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冷漠的班风。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通过课后讨论,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也非常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掌声,每当有人为他鼓掌的时候,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教学的进度一再讲课、读书、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即使有,也是出现了相当精彩的环节。对于学生在读书、答题、以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一点点小的进步时,我们教师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一般的同学是很难听到别人给他的掌声,也就失去了得到激励的机会。也许,在他今后的成长中,他会始终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比不过别人的。这一点,是我在教完这课后最大的感受。
正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今天的感觉真好
- 无锡灵山大佛
- 倒霉班级
- 去宝天曼漂流
- 老师让我感动的事
- 老鹰捉小鸡
- 逛集贸商场
- 讨价还价
- 泪花
- 成长的烦恼
- 校园趣事
- 老师,我想对你说
- 我真高兴
- 那只受伤的鸟
- 黄藤侠漂流之旅
- 论哈贝马斯科技思想对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的理论拓展
-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再思考:困境及对策
- 基于排斥理论的边疆地区金融包容发展创新研究
- 我国城乡资本流动研究:1981―2012
- 孔子的本相
- 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 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的理论思考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部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 中国新型城镇化应“新”在哪里?
-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四大风险
- 基于危机理论的企业成本预警管理系统构建
- 《儒林外史》可作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教材
- 文学史书写与《儒林外史》的经典化
- 张申府和张岱年的价值哲学及其差异
-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 《一棵橡树》教学设计
- 《一个苹果》课文
- 《一个苹果》教材理解
- 《天鹅的故事》教学札记
-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 《一个苹果》教材理解
-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
- 《天鹅的故事》教学札记
- 《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 《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