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白公鹅》教学谈
平时,在生活中,我总是很自然的将熬汤的“熬”读成了第二声,并且自认为发音无误。今天,我在教学《白公鹅》一文时,却惊讶地发现“熬汤”的“熬”却是读一声的。当发现这一特殊的读音时,孩子们和我都很惊讶。在生活中,没有人不把熬汤的“熬”读成第二声。但迷信书本的我却下了一道圣旨:“小朋友们,熬可是个多音字,它就是可以读成第一声的。课文没有错误,可要记住这特殊的读音了。”也许是师命难违,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记住了。于是,我也就不再理会这问题了,引领孩子们进入课文的品读感悟之中去了。
当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爱发问的金少慧举手了,她表示自己有疑问。原来,她还是对“熬汤的”熬的读音质疑。突然,我领悟到字典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发动学生借助字典弄明白“熬”的读音。字典很清晰地对“熬”不同读音时的意思做了解释。当“熬”读第一声的时候,表示“煮”的意思,如熬菜。当“熬”读第二声的时候,表示“久煮”的意思,如熬粥、熬药。经过字典的点拨,我突然领悟到课文中的“熬汤”的“熬”应该读成第二声。据我生活中的经验积累,熬汤就是需要久久地煮,慢慢地煮,更何况是熬鸭汤呢!孩子们和我也有同感。于是,我们便不管教材,一致同意将文中的“熬”的第一声改为第二声。之后,我满脸欣喜地说:“孩子们,在你们这永不放弃地探究下,我们终于发现教材也会出错。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应该不断的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材!今天,周老师真为你们的感到骄傲。”
平时,我班的学生可懒惰了,大多的学生不喜欢刨根问底,课堂上爱思考的孩子总是那么几个。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副懒洋洋的表情,我的心里就着急了。恩格斯曾说过:“人类最美的语言是思维”。如果孩子长期这样发展下去,该如何是好?我常常为此事苦恼。真希望能以这堂课为契机,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本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当前的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重视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耀武扬威”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借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个词语的构词方法:这个词语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随着我手的指点,学生明白了“耀”和“扬”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快乐的芦柑
- 锻炼
- 如果记忆也能搬离,那该有多好……
- 三国演义后续
- 多余的爱
- 坚强的中国
- 大洲广场
- 克隆自己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沙僧下岗记
- 爱在窗口
- Disaster relentless enthusiastic people(灾难无情,人有情)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郑板桥
- 雨中公园游记
- 传统文化对美术素质教育的影响
- 端午节与《端午节》邮票
- “人本位”的刑法观与吸毒行为定性分析(2)刑法论文(1)
- 端午·端午
- 欢乐的节日——端午节
- “刘涌案”拷问刑事司法(2)刑法论文(1)
- 在日本过端午节
- 实质竞合的科刑(2)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的养生观研究
-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 家乡的端午节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论
- 庄河人的端午节(外四篇)
- 华硕新品将打传统文化牌
- 印象端午节
- 《景阳冈》教案2
- 《穷人》教学设计之1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2
- 《景阳冈》教案1
- 《凡卡》教案2
- 《小英雄雨来》教案2
- 《詹天佑》教案1
- 《景阳冈》教案2
- 《詹天佑》教案2
- 《一面》教案1
- 《詹天佑》教案1
- 《凡卡》教案1
- 《小英雄雨来》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