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2
《呼风唤雨的世纪》议课实录
背景说明:
这是我在黄小进行小议课实验的一次活动,由于昨天得到的信息只是第二节有活动,没有说是什么课题,使得我没有进行自己的课前备课,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议课时的交流效果。当总体感到效果还是可以的,议课的老师反映还不可以。
上课老师的自我反馈:
这节课上的不太理想,感到与自己所设想的不太一样......
常:说说你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个地方。
孙:我在处理完课题以后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画出你认为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来。这个问题刚说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感到提的有些过大了。
常:那现在想想应该怎样换一种说法来提出这个问题呢?
孙:(思考,没有明确回答)
一、关于“呼风唤雨”问题的处理。
常:这篇课文的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呼风唤雨”的真正意思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其实,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只是我个人认为,是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把“呼风唤雨”这个词给学生讲清楚。因为你当时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谁能解释一下呼风唤雨这个词的意思?
生1;是法师们用魔法把风和雨都能招来我自己所用。
生2:在这里比喻科学技术......
师:解释的很好(向下进行另一个环节教学)
其实,在快下课的时候,我询问了旁边的同学,问他们“呼风唤雨”的意思,他们还是说不上来。现在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这还是需要从“如何处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的关系来考虑。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只有极个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字典上的解释,但是否真正知道该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或者知道该词在课文中的真正用意,我认为学生不见得明白。因为,从学生在书中画的句子便可以看出,他们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呼风唤雨”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教师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说清楚,并且可以直接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天气下不下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来感受什么是现实中的“呼风唤雨”。
二、关于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的设计问题。
常:关于这个问题的设计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的变化是不是有些难度,因为,他们还都是8、9岁的孩子。
孙:不是,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听家里爷爷奶奶给他们讲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的。
常:知道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再改进一下这个环节设计呢?譬如利用黑板,分别列出 衣、食、住、行等四方面,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孔:说到这里,我也有一个想法,课文中的第三段其实就是说过去人们的生活,第四段所描写的则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这样也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孙:可以,这样就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文本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样的说明文变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变的更有趣味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爷爷教我顺口溜
- 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 月光下的乡村——改写《西江月》
- 秋爷爷的杰作
- 我们班上的“知名人士”
- 100年后
- 家乡的秋天
- 寻找春天
- 美丽的校园
- 种绿豆
- 来自网络的友谊
- 今天我当家
- 桃源洞的一线天
- 小豆芽儿
- 杀毒小霸王
- 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
- 保育员岗位安全责任书
- 预防甲型H1N1流感责任书
- 小学学生家长安全责任书
- 学校学生交通安全责任书
- 初中暑假卫生安全责任书
- 职工安全联保合同责任书
- 校产管理目标责任书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
- 学生安全责任书
- 小学班主任安全工作责任书
- 教师岗位安全责任书
- 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
- 小学班主任安全责任书
- 门卫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
- 电子商务与公证(1)论文
- 浅谈销售一线团队管理
- 探析我国《物权法》中遗失物拾得制度(1)论文
- 从绿野的经历看小羊军团的发展
- XX移动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 我看商品促销
- 电子商务与公证法律问题研究(1)论文
- 环境法的伦理道德基础(1)论文
- 嵌入式营销——基于顾客价值链的产业营销新思维(1)
- 论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1)论文
- 浅论行业协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1)论文
- 关于××通信企业家人客户营销策略的研究
- 电子商务立法三题(1)论文
- 基于IE的集成化营销管理价值系统分析(1)
- 《打电话》A、B案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之一
- 《鸟的天堂》教案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之一
-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
- 《荷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麦哨》教学设计(A、B案)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一
- 《静夜思》教学设计
- 《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一
- 《绝招》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