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2
《呼风唤雨的世纪》议课实录
背景说明:
这是我在黄小进行小议课实验的一次活动,由于昨天得到的信息只是第二节有活动,没有说是什么课题,使得我没有进行自己的课前备课,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议课时的交流效果。当总体感到效果还是可以的,议课的老师反映还不可以。
上课老师的自我反馈:
这节课上的不太理想,感到与自己所设想的不太一样......
常:说说你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个地方。
孙:我在处理完课题以后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画出你认为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来。这个问题刚说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感到提的有些过大了。
常:那现在想想应该怎样换一种说法来提出这个问题呢?
孙:(思考,没有明确回答)
一、关于“呼风唤雨”问题的处理。
常:这篇课文的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呼风唤雨”的真正意思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其实,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只是我个人认为,是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把“呼风唤雨”这个词给学生讲清楚。因为你当时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谁能解释一下呼风唤雨这个词的意思?
生1;是法师们用魔法把风和雨都能招来我自己所用。
生2:在这里比喻科学技术......
师:解释的很好(向下进行另一个环节教学)
其实,在快下课的时候,我询问了旁边的同学,问他们“呼风唤雨”的意思,他们还是说不上来。现在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这还是需要从“如何处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的关系来考虑。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只有极个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字典上的解释,但是否真正知道该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或者知道该词在课文中的真正用意,我认为学生不见得明白。因为,从学生在书中画的句子便可以看出,他们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呼风唤雨”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教师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说清楚,并且可以直接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天气下不下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来感受什么是现实中的“呼风唤雨”。
二、关于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的设计问题。
常:关于这个问题的设计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的变化是不是有些难度,因为,他们还都是8、9岁的孩子。
孙:不是,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听家里爷爷奶奶给他们讲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的。
常:知道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再改进一下这个环节设计呢?譬如利用黑板,分别列出 衣、食、住、行等四方面,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孔:说到这里,我也有一个想法,课文中的第三段其实就是说过去人们的生活,第四段所描写的则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这样也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孙:可以,这样就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文本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样的说明文变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变的更有趣味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今天,母亲节
- 巴掌风波
- 幸福的回忆
- 认错
- 用爱心培育爱心
- 看杀鸡
- 那一次妈妈哭了
- 伤心的一天
- 可怕的血
- 变脸的春雨
- 春节游文庙
- 一次队会课
- 寒假趣事
- 逛书城
- 认错
- ASP 3.0高级编程(一)
-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棉花加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 机械装配过程自动化
-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1)论文
-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 MWC计算机模糊控制系统
- 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
- 办公自动化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 谈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 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 谈“制造装备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 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 略论基层残联的形象问题(1)论文
-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 对于机械装配过程自动化浅析
- 探究阅读 实现自主──《索溪峪的野》的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执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四步迁移尝试法”教学模式简介──《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索溪峪的“野”》课堂实录
- 追求“丰实”的教学──《索溪峪的“野”》教学有感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索溪峪的“野”》案例分析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
- 感悟“野”性美──《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