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动物”家庭
- “讨厌”的妹妹
- 我为书狂
- X X=反差
- “坏”妈妈
- 天使——妈妈
- 被子里的母爱
- 小书迷
- 我是环保小卫士
- 我家的“Happy狂”
- 好朋友
- 令我最骄傲的一件事
- 打字比赛
- 我的妈妈
- 爱笑的妹妹
- 浅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解决
- 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1)
-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1)
- 浅谈主持人采编能力的重要性
- 浅谈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
- 浅谈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 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
- 中国教育史上教师角色的德育职能定位关
- 关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
- 数字转播车规模设计思路的突破与一级切换并车的实践(1)
-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 浅谈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 关注新课程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 互动的观看表演——电影传播中的受众分析(1)
- 投入不足: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危机
- 落花生简介
- 《小松鼠找花生》课前准备题
- 花生小资料
- 松鼠习性介绍
- 松鼠是益兽吗?
- 松鼠饲养小知识
- 无法琢磨的花生
- 食物到哪儿去了?
- 《识字二·自选商场》教学杂谈
- 蚂蚱打赌
- 松鼠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片断与点评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 《小松鼠找花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 松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