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含羞草
-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 我家乡的石拱桥
- 白兔
- 我真的很累。。。。
- 《钓鱼的启示》
- 你的微笑
- 菊花
- 假如我是老师
- 我的笔袋
- 看爸爸烧菜
- 妇女节
- 难忘
- 日记
- 其实我不想长大
- 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 论消极行政——兼论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 论村干部的角色转换、管理与监督
- 对当前中国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
- 把握大好机遇推进村务公开
- 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户投资问题研究
- 村庄边界的多元化
- 江村发展及其背景(1957年6月—1965年)(二)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 实施村务公开促进民主自治
- 成本分摊制度创新是新一轮农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
-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非均衡性分析
- 建立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 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是化解农村矛盾的关键
- 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生命的源泉──水
- 一棵小树
- 《清澈的湖水》词义辨析
- 特别的作业
- 《清澈的湖水》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清澈的湖水》词语解释
- 《清澈的湖水》释句导读
- 《“红领巾”真好》课堂实录
- 避免旅游污染
- 《“红领巾”真好》课堂实录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清澈的湖水》近义词反义词
- 水的污染
- 《清澈的湖水》好词好句好段
- 珍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