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5
《只有一个地球》2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教学反思:
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品读领悟,进行语感体验--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练习运用,形成言语技能”语感教学模式。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四个转折句,辨析揣摩,反复诵读;辨析领会,品读运用。以语感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课堂教学很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学生真正领悟了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地球上资源的有限,如果人们随意毁坏生态环境,人类再别无去处。从而学生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母亲吧!”的呼声,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秋天
- 难忘的一件事
- 还得取经去
- 哥哥的文章发表了
- 公鸡抢食
- 畅游花果山
- 我发现了蚱蜢的秘密
- 都是逞能惹的祸
- 花山公园
- 讨厌的大公鸡
- 季节之争
- 有趣的的网球活动
- 我们的语文科代表
- 转呼拉圈
- 公园一角
- 试论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和开发
- 浅论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
- 浅谈数字电路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 试析“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
-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 浅析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反思
- 浅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试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 简析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
- 试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 试析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 试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 浅析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
- 刘禹锡诗里的苏州
-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 《诗词曲五首》参考译文
- 赤壁
- 潼关简介
- 类文赏读
- 赤壁之谜
- 文天祥诗词选
- 关于月亮
- 名将美人江东二乔
- 刘禹锡游玄都观
- 刘禹锡与柳宗元
-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 咏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