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在对人物认识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扬此抑彼。可以补充资料,如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而且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贡献。这样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盲目迷信。
3.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精神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还可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要结合人物言行,使伽利略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
4.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5.本文在写法上主要特点,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都很传神,要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结合插图,让学生设想情境,说说当伽利略试验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来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以正确的语气读出伽利略的心理活动中的疑问与分析思考;对人们议论的语言,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如第5自然段中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讥讽和责备;而第6自然段,则在恍然大悟中有惊讶与激动。
7.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要注意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音。
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文中的反义词有: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平安是福值千金
-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 读《忏悔》有感
-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 读《信念》有感
-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 父爱是一座山
- 读《我们的错误》后
- 读《石娃》有感
- 观《暖情》有感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 读《合欢树》有感
-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 绿色批评的“魅力”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三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