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桂花雨》说课材料
还是在六月初,偶然在报纸读到一条消息: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华语文坛享有盛誉的琦君(潘希真)女士走完了她九十载风雨人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当时,很有一种落寞悲感。说实话,琦君的文章,读得并不多,但对其人其事却是早有所闻,也极为感佩。于是翻出前不久刚听过的一位老师执教的《桂花雨》,重温那一份情怀,回味那一缕清香。想到斯人已逝而余香袅袅,遂萌生了再教《桂花雨》的念头,很想与我的学生共同领略琦君散文中淡雅的神韵,悠悠的情坏。
在备课时,我将文章静心细读了不下十遍,又上网查找了本文及作者的相关资料,也参考了许多教师的设计思路。就像课件中列举的琦君作品如《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真是美文,而且这些作品中,有过半的篇目是关于故乡或童年的。作者笔下的故乡,既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是精神的家园,是灵魂安居的所在;作者笔下的童年,是美和真的世界,是自由心灵的栖息地,是她心性的萌发与归宿。文章最打动人的是那一份浓郁的乡情,而又以清淡舒缓的笔调娓娓道出,读者徜徉在她清丽的文字里,浸润在醇美的情境中,不经意间就被触动了心灵深处最柔弱的部分,然后便欲罢不能,挣脱不出,任由思绪缠绕在故园情思,放飞心情回到遥远的童年。这是作者一生未能解开的情结。
这是我阅读文本时对其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对故园的情思,或者对美好童年的追忆,虽然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但它不是抽象的,不是形而上的,不能脱离了具体的事物、情景来空泛地议论或感悟,它总是化为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场景,比如家乡的秋白梨啊、满山的杜鹃花啊、孩提时的灯笼啊什么的。本文则是桂花香和摇花乐,负载了乡情,寄托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于是确定了课堂阅读的导向和思路:以文本内在情感为主线,以重点词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就像于永正先生讲的那样,阅读教学应该追求“意文兼得”。从语文学科的特性——言语性出发,就是要探究两层:意义层面的,感悟它言说了什么;形式层面的,学习它如何言说的。像这样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文章,自然是体现人文性的绝好材料,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但是,如果仅仅让孩子在课堂上经历情感的体验,满足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忽视了语言的欣赏、品味,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那么语文课的特性就得不到全面的彰显与确认。因此在阅读时,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感悟,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首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对几个重点句的品味、诵读,初步感受花香。然后,抓住母亲的一句话,并以此为线索串起全文的阅读、理解,再以重点句的反复诵读、换词比较感悟、想象写话等手段,来引入文本境界,感悟桂花之香,摇花之乐,并体会文章在语言上是如何表现的。最后一转,引出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快乐时光的追忆、留恋,完成对文本主旨的领悟。
当然,本课在设计与操作上存在许多不足:朗读指导还不够理想,学生的朗读还没有进入声情并茂、浑然忘我的境界,这制约了情感的激发、氛围的形成。某些环节的处理,教师“牵”引过于明显了,不能顺应学生学习的进程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显得有些生硬。说明自己在教学机智上还缺乏锻炼。写话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一定跟教师的启发、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有关。请老师们多批评、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木头人游戏
- 可爱的“黄绒球”
- 学骑自行车
- 小金鱼
- 我骄傲,我是《三峡晚报》小记者
- 卷子
- 小乌龟
- 天竺葵
- 老师
- 秋天
- 幻想的彩虹桥
- 秋游
- 玫瑰花
- 红红的苹果
-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 试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1)论文
- 民营企业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 列宁党报思想成因探析
- 浅探我国暂缓判决制度的构建完善(1)论文
- 浅析审判工作中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1)论文
- 司法救助的历史演进与制度构建(1)论文
- 从合同法理念看合同无效后法官的司法过程(1)论文
- 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内涵(1)论文
-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1)论文
- 论美国联邦制的形成-以制度变迁理论为视角(1)论文
- 试论基层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与农村社会稳定(1)论文
- 财税法律主义与司法独立(1)论文
- 探讨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1)论文
- 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1)
- 浅析公司司法解散的理论基础(1)论文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3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3
- 《尊严》教案2
- 《万年牢》教案2
- 《鸟的天堂》学习目标设计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之2
-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2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
- 《七月的天山》教案1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 《母鸡》教学设计
- 《白鹅》教学设计之2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之1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