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0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学会生存有感
- 读《十大领导者之印度圣雄——甘地》有感
- 下雪了
- 读《十大帝王之全俄国父——彼得大帝》有感
- 我的妈妈
- 压岁钱--爱你不易
- 让诚信永驻人间——读《播撒诚信的种子》有感
- 成果
- 我的老师
- 读《十大文豪之孤独而伟大的诗人——但丁》有感
- 记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 追星族,“饶”了我吧
- 为吃而等
- 一个难忘的晚上
- 月光
- 厉庄镇小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 问安镇中心小学总务工作计划
- 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 镇海区九龙湖镇中心学校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 九龙湖中心学校2006学年第一学期教科室计划
- 高中学校工作计划
- 厉庄镇中心小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 2006年春季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 小学学校工作计划
- 九龙湖镇中心学校2005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九龙湖镇中心学校大队部二00五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 初中学校工作计划
- 厉庄小学2006年科技活动周工作计划
- 镇海区九龙湖镇中心学校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
- 厉庄镇中心小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21)刑法论文(1)
-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
-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判
- 看看身边的传统文化
- “人本位”的刑法观与吸毒行为定性分析刑法论文(1)
- 端午节说闽台端午茶
-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23)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扎根传统文化沃土培育现代德育之花
- 实质竞合的科刑刑法论文(1)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新春佳节 文化相伴
- 传统文化对美术素质教育的影响
-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的改进和提升
- 传统文化的养生观研究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和田的维吾尔》有感
- 《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之中的个人观点
-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案
- 《手指》的教案
- 《顶碗少年》教案
-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教案
- 《凡卡》教后记
- 《凡卡》一文后的思索
- 《北京的春节》教后记
- 《凡卡》教后反思
-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案(第一课时)
- 《北京的春节》一文教案
-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