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⑶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⑷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⑶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⑴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
八、练习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廊内——绿柱 红栏 五彩画
长廊:长(700多米)
廊外——花木盛开 微风轻爽
山下看: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望:瓦顶宫墙 昆明湖 游船画舫 城楼白塔
美丽的大花园 堤岸 杨柳 石桥
昆明湖 湖心岛 葱郁 宫殿
十七孔桥 石柱 石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洗衣服
- 四季姑娘
- 风儿
- 家乡的大山
- 小山羊过独木桥
- 大公鸡
- 啊~祖国!母亲
- 第一次写日记
- 公园
- 买西瓜
- 葡萄
- 小苹果树找医生
- 套圈圈
- 龟兔比赛
- 到我这里来玩吧
- 文言文辞职信2篇
- 幼儿园教师辞职信
- 英文辞职信辞职书
- 业务员辞职信
- 辞职信的格式
- 辞职信模板
- 报社记者辞职信
- 简单简洁的辞职信范文
- 辞职信怎么写
- 助理研究员辞职信
- 感人辞职信
- 因考研写的辞职信
- 编辑辞职信
- 简单的英文辞职信5篇
- 学校教师辞职信
- 电视《体验》类节目创作谈
-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
- 感人,关切,艺术
-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初探
-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理论逻辑(1)论文
-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 浅析专利权的滥用与反垄断(1)论文
- 小波转换影像压缩模式之研究
- 谈谈经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 试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刍论(1)论文
- 浅议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1)论文
- 从中国文化的认识到民主制度的建立
- 试析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1)论文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三权分立论
- 行动艺术:无政府主义还是形式主义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 《画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雷雨》教学片段
- 《两只小狮子》
- 《坐井观天》教案
-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 《泉水》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画风》教案设计
- 《翠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