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11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学习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它的“惟妙惟肖”。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学习第一、二段

1、音乐起──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9课──(生齐读):

秦兵马俑。

2、师: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1974年春天,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当西杨村的农民清理那厚厚的沙土层的时候,威武的俑阵破土而出、重见天日。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宏伟的气势吧!

(视频展示)

3、看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一场景的呢?速读课文,找到有关语句。

4、出示第二节。

5、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师: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生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快速阅读课文的3~8小节,找找你发现了多少种兵马俑。

2、读中感悟:

一读:默读第4~9节,圈出文中都写了哪些类型的俑?

(指名答)

二读: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众多类型的俑的呢?自由读第4~9节,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通过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记住各种俑的特点。

3、出示两幅图,通过读课文,你能猜出它们各自是什么俑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4、指名答:

你猜是什么俑?为什么?能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吗?

将军俑:

“神态自若”的意思是什么?大敌当前,将军为何还能如此从容?(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秦朝的军队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战无不胜的!

武士俑:

“神态严峻”是什么样子?联系将军俑的从容自若,那都是因为将军手下有这样威武勇敢、军纪严明的战士!

5、文中还介绍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俑,请你来读一读,和同桌谈一谈感受。

6、汇报:

骑兵俑:勇猛善战;

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解释)。

7、这么多种类型的兵马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真是──

板书:

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引出过渡句──齐读。

8、再走近些,细细端详,你会发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你想怎样读这句话,为什么?

相机理解“艺术珍品”和“精美”。

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你又想到了哪些神态呢?展开想像,写一写。

9、指名交流。

三、学习第三段

1、读最后一节:

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感受?

2、师:不错,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许多杰出人物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变角色倾吐:

⑴ 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欣赏了秦兵马俑,会怎么说?

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通过你简单地介绍吸引游客?

⑶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你会用什么样的话来劝大家保护秦兵马俑?

⑷ 现在你是一名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面对秦兵马俑,你会怎么说?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胆小的伙伴
我的榜样王澍
祖国在我心中
“大腕”老师
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我的好朋友
校园惨案
老妈爱上了QQ农场
我们班的调皮生
妈妈,我爱您
味觉最嗅觉的人
动物与人
镜子前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
梅里纬瑟的圣诞节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程序问题思考
公司分立与中小股东权的保护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1)论文
典权与抵押权并存之问题分析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论文
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检视
试论新发展观视野中人的发展(1)论文
委托代理授权不明问题研究——评民法通则第65条第3款
论不可抗力(上)
论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1)论文
论诚实信用原则——从公正和效率角度分析
中国腐败的治理(1)论文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1)论文
把握契机 发展铁路现代物流(1)论文
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重点段的教学设计
探究因等待而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火烧云》教学设计
《火烧云》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解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