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读过的书
- 第一次给鱼换水
- 玩沙
- 我的家
- 钓鱼
- 考试后的感想
- 读书,真好!
- 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 请不要叫我“宝贝儿”
- 脐橙
- 做茶垫
- 飞蛾扑“水”
- 我最爱吃的菜
- 感谢妈妈
- 探索的乐趣
- 浅析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 浅论儿童精神成长——学校艺术教育的生命
- 关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 基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 浅析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 浅谈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
- 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 浅析社会结构变迁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浅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创新
- 浅析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 浅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培养方法的研究
- 关于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讨
-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 对中国足球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和研究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父爱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后感与点评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 心灵对话,品中体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