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乌塔》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读《凡卡》有感
- 读《我自横刀向天笑》有感
- “麻烦”班主任
- 读《奠柏》有感
- 金娃娃
- 第一次领操
- 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 故乡
- 缩写《小抄写员》
-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 身边的烦恼
- 改写《狐狸和乌鸦》
- 最难忘记的一件事
- 试论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和开发
-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 简析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
- 试析“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
- 试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 浅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 浅谈数字电路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 试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 浅析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
- 试析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 试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 浅论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
-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 浅析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反思
-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 赤壁之谜
-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 赤壁
- 关于月亮
- 刘禹锡与柳宗元
-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 文天祥诗词选
- 名将美人江东二乔
- 刘禹锡诗里的苏州
- 潼关简介
- 刘禹锡游玄都观
- 咏刘禹锡
- 《诗词曲五首》参考译文
- 类文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