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桂花雨》教学后记四
《桂花雨》是琦君的一篇散文,在原著上略有改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有些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这大概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吧,为了更了解教材,我认真阅读了原著《故乡的桂花雨》,及琦君的相关作品资料,了解到她1949年离开家乡去了台湾,后又定居美国。她日夜思念自己的家乡,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抒发了她思念家乡的情感。这篇散文也不例外,借用了母亲的话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回忆“摇花乐”也是为了突出作者怀念童年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文章的重点及难点。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如何抓住散文的神韵,如何把这看似很散的文章串联起来呢,本文情与彩的结合点在哪里呢?我想了很久,起先我是直接定在“乐”上,可是备好以后总感觉一上来就直接讲乐,没有任何的铺垫,学生对桂花虽然有些印象,但是不够深刻,也从来没有过摇花经历,感觉十分的空洞,所以最终放弃了,后来就先定位在桂花的“香”上。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教学中果然发现后者的效果。通过课件播放摇花动画及配乐,再加上师范读,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在作者的情感中去,自然而然转到下文“摇花乐”的教学,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以读悟情,读中见悟。其中也穿插了对学生想象力和词语积累的训练,但是感觉下来能讲的学生不多,可能是我引导的不够,或者是平时的训练不多,以后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一环节,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师生对话那个环节,学生不仅读得很不错,而且我从他们的表情中也感觉到了他们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而且这样一遍一遍的读学生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十分有意思。在理解父亲的“乐”时,就抓住了他的一首诗,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读悟意思的环节,感觉有些生硬,或许在无形之中破坏了美感。
理解全村人的乐,主要是抓住了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人寿年丰的情景。下面环节的教学,作者的情感流露出来了,先是借母亲的话语,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这句话,还是比较的顺利的。然后直接用话语表达作者的感受,让学生静静的读体会情感,我还出示了《烟愁》后记中的一段话,相信可以通过这段话语,学生更可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在《思乡曲》的音乐声和动画中再次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情感。结束全文。总体感觉,或许是内容安排了多了些,还是在某些环节耽搁了,以至于最后有些匆匆忙忙的结尾,还是值得思考改进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给妈妈一个吻
- 扭秧歌
- 猫和老鼠的恩怨
- 自我介绍
- 难忘的一件事
- 布达拉宫
- 一件难忘的事
- 捉蝴蝶
- 未来的房子
- 我
- 托伞
- 调皮的“小猫”
- 美丽的菊花
- 可爱的小花猫
- 为自己许个愿
- 浅谈运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 浅谈中学图书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电子商务避税成因及规制(1)论文
- 试论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念问题分析
- 分析美学的衰落和形而上学的复兴(1)
-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1)
-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1)
- 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1)
- 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1)
- 反思美学中的实体论思维(1)
- 试论山东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建议分析
- 试论对低年级美术教学法的探析
- 试论职教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 生活即教育——试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试论联合办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实录
- 《桂花雨》一课时教学预案
- 《桂花雨》听课随想
- 《桂花雨》教学后记四
- 《我不是最弱小的》
- 《桂花雨》片断设计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二
- 《燕子》
- 《珍珠鸟》一课三议
- 《桂花雨》教后感四
- 《桂花雨》中也做诗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一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三
- 《桂花雨》教学小记二
- 《桂花雨》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