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4
《燕子》课后随想
江老师在他的笑谈课堂教学十六烦中,曾有这样的一烦:
学习目标不明确
没有航标乱行船
不知到底干什么
完成环节走教案
强调了正确确定教学目标,落实训练重点难点的重要性。
昨天听了一名年轻教师执教的《燕子》一课,老师基本素质很好,自信阳光,注意和学生的融洽交流。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老师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似乎每一句话都要讲给学生听,每一句话都要进行剖析——
例如:在学习第二段时——
同学们,这一段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
(学生朗读了第三句: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多目的春天。)
好,你还认为哪句最美?(生答第2句)
还有吗?(生读第1句)
老师小结到第四句。
这样面面俱到,却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没有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点上着力,深挖凿井,让学会看到训练后的源头活水才行。
试想设计:
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已经直入重点,老师要顺学而导,一定会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哪位同学赶过集,能给我们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我在农村赶过集,大清早,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买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2、春天到了,我们看课文中谁来赶集了?
(青草、绿叶、花儿)
3、它们不约而同的来参加春天的聚会了,你能感受到吗?读出你的体会吧。
4、看插图,读课文,是谁让我们的春天如此光彩夺目,充满生机?(动植物……)
5、用你的朗读赞美一下这些可爱的生灵吧!
(细雨滋润万物!
美丽的春天就蕴含在你的朗读中了!
小燕子的到来让我们的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样不用字字句句去剖析,抓住重点语句,一抓到底,其他语言以读代讲,重点突出,训练有法。
对于语文,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学得有趣。
比如,对于第三段小燕子飞翔的学习,老师设计了填空,让学生补充词语。并且谈这些词语的好处,学生说得比较散。怎么处理呢?我是这样设想的——
用好课后题目:“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
这个题目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先教给学生体会用词的方法,再自我进行体会。
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1、小燕子的飞翔有什么特点呢?快来读读书吧!
(飞得很轻快、动作敏捷……)
2、出示课件:把“掠”换成“飞”。对照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读书表演:
师:做飞的动作
一生:做掠的动作
4、你认为老师换的词好还是文中的词好?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掠、横掠更好的体现出小燕子的飞行技术高超,动作敏捷轻快。)
5、师:继续做飞的动作
全体生:做横掠的动作
发现了什么?(小燕子的动作真轻巧啊!)
师:你们真是一群飞行技术高超的小燕子啊!
6、小燕子们,再读读这段课文,你感觉哪个词还能恰当的表现出你们的飞行技术高啊?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这样的学习,学生动静结合,动中感知体验,静中思考体味。
一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有所得,老师就要有所放弃。如果什么都要抓,肯定是学生什么也抓不住,还会感到学得很乏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小 强
- 《穷人》续写
- 我是一条溪流
- 大亚湾之旅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小狗毛毛
- 乌龟和牵牛花
- 当月圆的时候
- 风花月
- 百岁山的变化
- 为太空飘扬的五星红旗喝彩
- 院子里的狗宝贝儿
- 捡破烂的富家孩子
- 意外
- 野花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 论传统文化与农村老人文化建设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 从新的角度论犯罪客体刑法论文(1)
-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刑法论文(1)
-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 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 论网络犯罪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
- 试论中美传统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方法与途径
-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文化构建
- “人质型”犯罪的适用问题辨析刑法论文(1)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2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2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3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 《梅花魂》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3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
- 《梅花魂》教学设计2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
- 《少年闰土》教案3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