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8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 变成 爬住
直 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 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 变 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我有的是时间
- 打
- 一亩地的命运
- 那年,我重返校园……
- 车的自述
- 动物运动会
- 20年后的世界
- 假如放我365天假
- 我的梦想
- 未来的日记
- 剑神
- 足球飞出墙以后
- 二十年后的一天
- 我的太空我的梦
- 2050年的时候
- 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的课程综合化探讨
- 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 关于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 守护学生的心灵——试析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 试论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 浅析中职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耐心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考
- 关于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构想
-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中职班级情感管理之我见
- 试论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
- 试论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试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 试论以阳光的心态对待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 关于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研究
- 浅谈中职学校合理布局的思考
- 杨振宁和邓稼先
- 《邓稼先》有关资料
- 《木兰诗》教学实录
-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 《木兰诗》课堂实录
- 谈《木兰诗》教学中游戏原则的运用──《木兰诗》教学反思
- 《木兰诗》学法指导
- 邓稼先生平简介
-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 杨振宁简介
- 《木兰诗》教学实录
- 关于原子弹
- 《木兰诗》教学实录
- 奥本海默
-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