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鹰捉小鸡
- 可爱的妹妹
- 小木偶历险记
- 雪
- 名字里的爱
- 社会责任感
- 我的女孩
- 被自己感动
- 我的小猫
- 温暖冬至
- 我的期中考试
- 四季韵味
- 家乡的四季
- 家
- 兔兔羊日记
- 农村行政村要设立行政办事机构
- 村民自治与农村土地问题
-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湖南农村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乡土社会民间纠纷解决与秩序格局——一个法社会学的视野
-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 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
-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确保乡镇政权的存在
- 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重要性及其实践
-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真心拥护农村改革
-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浅析
- 村民委员会与镇(乡)政府:从附属型向合作型转变
-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 李白的足迹
- 《古诗两首》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 李白名字趣话
- 《古诗两首》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赠汪伦》教学实录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 李白与酒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 李白为人
- 《登鹳雀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