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二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四季的花
-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 元宵节的夜晚
- 有家人真好
- 我的卧室
- 《游园不值》改写
- 我学会了下象棋
- 妈妈的鼓励
- 永远快乐的我
- 小草的自述
- 幸福
- 闹闹
- 地震无情人有情
- 秋游的遗憾
- 崇尚科学,破除陋习
- 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因素及相关运动训练问题
-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 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绚丽之美与儒家美学观的内在矛盾
-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
-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 试论儒家伦理轻视公德的负面效应
- 未经深思的民主
-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想
- 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 俞琰卦变说辨析
- 《匆匆》教学设计5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2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6
- 《匆匆》教学设计6
-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3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4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2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5
- 《匆匆》教学设计7
- 《桃花心木》教学杂谈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