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1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时尚,一直在看你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兔子的悲哀
- 老师,请听……
- 兔子要不要学游泳
- 这也是一种奢侈
- 2009年高考山东同题作文——见证
- 踮起脚尖
- 《踮起脚尖》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卷)
- 兽首拍卖,应唤醒国人什么?
- 我离开,但留下了我的眷念
- 站在良知的门口
- 2009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
- 路径(全国统一卷)
- 全球化时代人的历史责任
- 判断电线电缆断点的小经验
- 电阻分类及其读法
-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
- 公共服务:打造“善治”政府的主要着力点
-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引论
- 弱电维修工试用期转正申请
- 权力与繁荣:超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专制
- 电气工程通病及治理
-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 综合布线中常见的问题及测试
- 电气工程质量预控
- 机电主管技术员年度述职报告
- 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预控
- 《手指》 教案二
- 《手指》 相关阅读
- 《灯光》 教学设计B
- 《手指》 美文欣赏
- 《灯光》 老师语录
- 《灯光》 随堂练习提高篇
- 《手指》 教案一
- 《手指》 重点问题探究
- 《顶碗少年》 美文欣赏
- 《手指》 随堂练习训练
- 《顶碗少年》教案讲义 讲解篇
- 《灯光》 教学设计A
- 《手指》 作者简介
- 《手指》 趣闻故事
- 《手指》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