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1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找春天
- 春天来啦
- 爱护花草树木
- 春天
- 鸟巢和水立方
- 快乐的除夕夜
- 难忘的一件事
- 爸爸,我懂您了
- 墨水瓶打翻以后
- 学骑单车
- 我的外公
- 学滑冰
- 春天来了
- 我长大了
- 图书馆
- 当代戏剧之命运——在岳麓书院演讲的要点
- 技术与机械制造的抒情形式
-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面面观
- 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
- 我国近年网络艺术的发展
- 城市·水墨·现代性
-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上)
- 全球化、民主化与漠视的政治
- 作为侵权法正当性基础的结果责任(1)论文
- 托克维尔对现代性的概括:平等
-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 俄罗斯美术再认识
-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
- 《泉水》第二课时
-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五
- 《笋芽儿》
- 《小鹿的玫瑰花》
-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二
- 《我不是最弱小的》
-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四
-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之二
- 《笋芽儿》第二课时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二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 《小鹿的玫瑰花》片断赏析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