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和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呼应的重点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一般地说,情节的开端就是事情的前因,情节的结局就是事情的后果。但就本课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圈套作为陷害诸葛亮的口实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算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分清了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能说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周瑜嫉贤妒能开始的“因”,为什么会导致诸葛亮获胜的“果”呢?或者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这就必须分析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矛盾冲突一开始就激起了波澜。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问起“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时,诸葛亮说“用弓箭”。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于是立即用造箭的“公事”相委托。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缩短到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真是一个投其所好,一个正中下怀。
接着,矛盾在这个悬念中继续发展。周瑜与鲁肃的对话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诸葛亮见到鲁肃,先用要求帮忙相激,然后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只和军士的要求。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膝等物,借船只、军士干什么?期限一天天接近,到了第三天四更,才请鲁肃去江边取箭。诸葛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又是一个悬念。但是,尽管悬念未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对周瑜的许诺决不是军中戏言,而是成竹在胸的。
诸葛亮料定三天之后必然“大雾漫天”,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定不会“轻易出动”。“只用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是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必然要采用的“上策”。果然,当诸葛亮的草船“一字儿摆开”逼进曹军的水寨时,曹操调集水陆大军的“一万多个弓弩手”齐为射箭。这是全篇的高潮,前面的种种悬念到此全都释然。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妒忌,又因为有才干才击败了妒忌者的计谋。因此,从情节入手,揭示诸葛亮的才干,就不仅分清了前因后果,而且找到了联系前因与后果的桥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我家
- 我的小伙伴-张山
- 克隆老妈
- 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 我要的是头盔
- 功到自然成
- 一件大衣
- 藏在我心中的一件事
- 虚惊一场
- 奇乐农庄一天游
- 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
- 这个脑袋里一定有虫
- 我和书的故事
- 我的家乡变了
- 小狗你变了
- 庄子的游世思想
- 论社会主义宪政(11)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三)
- 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
- 论宪法权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一)
- 未经深思的民主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析近世徽州戏剧活动的社会功能
-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 《匆匆》教学设计2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1
- 《匆匆》教学设计3
- 《匆匆》学案设计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 《桃花心木》相关
- 《匆匆》一课有感
-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1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匆匆》教学设计8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7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8
- 《匆匆》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