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司马光》教学处理
《司马光》是六年制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5节,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
一、“慌”中知险情
在导入新课后提问:课文哪一部分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让学生读读第二节,接着问:当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他们为什么都慌了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盛满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险情已发生了。
二、“慌”中品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再边读课文第三节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划出课文中说明小朋友都慌了的词语(叫、喊、跑、找)。然后指导学生用慌张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三节。这样,能使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慌”字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四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司马光没有慌)紧接着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的?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临危不惧的形象,一个“挥石救人图”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在学生们已经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砸缸的办法。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叫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哪种好?为什么?那时候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学生们进行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使他们明白,此时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接着又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这样事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遇事沉着,善于动脑,是个聪明、勇敢、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冷面”大王
- 我的弟弟
- 放飞成长的烦恼
- “五一”劳动节
- 游生态园
- 海南岛天涯海角之旅
- 暑假计划
- 一年四季
- 怎样画好一个圆
- 跳绳比赛
- 福娃唱歌迎奥运
- 猫和老鼠
- 我爱故乡的芒果
- 梦中的我
- 秋天
- 微型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1)
-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
- 在升腾与坠落之间
- 浅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 论毛泽东对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 食品包装设计中黑白模式的运用
- 飘零与复归:现代人的精神之旅
-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角色定位教学模式在《销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
- 试论我国遗嘱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1)论文
- 市场经济下商业企业营销道德建设(1)
- 谈企业品牌竞争的路径选择(1)
- 试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 中国政治学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二
- 《充气雨衣》教案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四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雷雨》教案
- 《大瀑布的葬礼》
-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
- 《葡萄沟》教案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 《四个太阳》教案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金色的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