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5
《月光曲》教学体会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语文老师
- 感谢老师的爱
- 我的语文老师
- 老师的微笑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夸夸我的老师们
- 我的语文老师
- 我的老师
- 怀念谢老师
- 老师的嗓子哑了
- 亲爱的老师
- 我们的语文老师
- 我的老师
- 我为老师画张像
- 我的语文老师
- 学校德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 关于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
- 论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内涵(1)
- 浅谈影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
-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
- 从好莱坞中国题材影片看西方的中国想像(1)
- 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阐释与批评(1)
-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倾向
- 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想
- 关于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 谈对办好独立学院的几点思考
- 试论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
- 谈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 燕子为什么要南飞过冬
- 《自己去吧》词语解释
- 《自己去吧》探究活动
- 《自己去吧》朗读指导
- 燕子飞迁的习性
- 童话阅读入门
- 雪花、塔松和严冬老人
- 《自己去吧》段落大意
- 《自己去吧》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 《自己去吧》课前准备题
- 《自己去吧》近义词反义词
- 《自己去吧》学法指导
- 燕子搬家
- 《自己去吧》教学思路
- 《自己去吧》词语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