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参赛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说说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5.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说,比照“我”与闰土的不同。
(1)你从这个“啊”中读出了什么,如果用语言表示“我”的感叹,你会怎么说?让生带着各自体会有感情读句。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2.引导生回扣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五、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找出闰土和“我”的语言,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2.布置学生读小说《故乡》,自主探究原因。
六、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师以“啊”作小结。(主要从鲁迅、闰土、学生表现及展望未来等方面去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家——幸福的港湾
- 感 恩
- 家乡的小河
- 小乌龟的遭遇
- 团团和圆圆
- 读《爱的教育》有感
- 小鸟的歌
- 美丽的桃花
- 秋天,在哪儿?
- 书,我人生的指明灯
- 家乡的特产
- 网络进行时
- 雪趣
- 迷人的秋天
- 学会感恩,乐于助人
- 创建文明校园决心书范文
- 学习决心书
- 教师决心书
- 应征入伍决心书
- 党员学习决心书
- 入党的决心书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体会(学校)
- 部队新兵决心书
- 小学期末考试的决心
- 征兵决心书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体会(之一)
- 护士工作决心书
- 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
- 新兵决心书
- 大学生入伍决心书
- 关于两汉县级管辖下的司法制度的简述(1)论文
- 销售预测风险的管理研究(1)
-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
- 简论中华书法及其对世界文化艺术之影响
- 谈藏族传统司法制度初探(1)论文
- 现代艺术现象及理论刍议
-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代化进程论略
- 刺绣的形式特点探析
- 艺术大师的爱情散文诗概述
- 对儿童家具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1)
- 后极权和东欧知识份子政治
- 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
- 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训模式论述
- 言在此而、意在彼——<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
- 社会公正、社会主义遗产与社会民主主义
-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5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1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3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6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4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2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8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 《毛主席在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