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地震中的父与子》2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堂课真有趣
- 北大仓
- 我送妈妈的母亲节礼物
- 美丽的凤凰山
- 美丽的莲花湖
- 试卷发下以后
- 保护鸽子
- 抓小偷
- 吸取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消失的教训吧
- 喂蚕宝宝
- 中西合璧洋快餐
- 蛋壳造型
- 天游峰
- 八月菊
- 参观海贝展览馆
- 论医学院校考试命题的改革和探索
- 浅论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
- 关于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浅析
- 探讨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及对策
- 论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试改革的构想
- 基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探析
- 浅论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环境和配置机制
- 浅论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发展策略及前景
- 浅论学生资源——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 浅析开设“形体”训练对学生整体形象的改变
- 论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及其改革
- 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 论深化英语测试改革 推进英语课改进程
- 浅论“先进文化”与创新
- 《山雨》读后感
- 《山雨》难段讲析
- 《山雨》词语解释
- 《山雨》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山雨》教学设计
- 《山雨》阅读提示
- 《山雨》难句解析
- 《山雨》篇章学习
- 《山雨》教学设计
- 《山雨》教学设计
- 《山雨》教学设计
- 关于“雨”的知识
- 关于“雨”的诗文
- 《山雨》读后感
- 《山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