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角度新颖,表达独特。文章通过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会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释题明意,导入新课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在设想中,质疑课题,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2、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3.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5、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通过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品位,欣赏,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举行“以此为侣,其乐无穷”辩论会。
【通过交流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辩论会的举行,更让学生彻底地领会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能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新年礼物
- 地球爷爷哭了
- 秋天的风景
- 夜静阅书
- 我看曹操
- 寂寞的心
- 家庭趣事
- 元旦来了
- 假如我是一名公主
- 制作新年贺卡
- 我的理想
- 低碳减排歌谣
- 读《草船借箭》有感
- 十年以后的家乡
- 母爱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村籍、地缘与业缘——一个中部中国村庄的社会分层
- 剥夺村集体的经济权力
- 如何根治农村的乱收费
- 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 政府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
- 加入WTO后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 提高中国农民民主素质和能力是中国长治久安的第一推动力
- 开拓农村市场调研
- 村民自治所面临的挑战
- 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投入问题研究
- 韩国“新村运动”真相与启示
-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
- 李白“上当”
- 李白和杜甫历史道路的殊途同归
- 诗仙
- 李白蔑视权贵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翰林谪仙剑客──析李白的思想
- 一曲友谊的赞歌
- 李白邮票
- 踏歌
- 《回乡偶书》的故事
- 太白酒家
- 李太白跳月
- 李白墓简介
-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
- 后人对李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