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1
《白杨》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一个教训
- 观察发现
- 屁股,我让你受委屈了
- 给外国运动员的一封信
- 我家门前的小燕子
- 找秋天
- 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妖怪”
- 我的故事
- 我的烦恼
- 游古城西安
- 我身边的奥运
- 小老鼠
- 空调和蒲扇
- 我的表哥
- 我的同桌
-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 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再评价
- 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转轨、社会公正与民主化问题
- 联省自治:二十世纪的联邦主义尝试
-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案例比较与法官造法(1)论文
-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
- 中国改革政策建议
- 创造性的批评也应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 香港电影产业:亟待拯救
- 熊佛西: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丰碑
- “美术”对艺术100年历史的误读与偏离
- 民主德国居民外流问题研究及新档案的启示
- 浅论消费者安全权权利性质辨析(1)论文
- 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
- 《王二小》教学设计
-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 《荷叶圆圆》教案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 《影子》教学设计
- 《阳光》教学设计
-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 《四季》教学设计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片断及评析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