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12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一)设疑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课文通过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疑。
新课伊始,在揭示课题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蜻蜓
- 考试我想对你说声谢谢
- 瞧我们这一“家”
- 减肥的辅导老师
- 难忘老城小巷
-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
- 感谢您,老师
- 童年“傻”事
- 数学日记5则
- 找缺点
- 森林运动会
- 我想……
- 假如我是环境卫士
- 我们与周围的世界
- 我心中的乐园
- 简析建立健全交换生管理制度,推动交换生项目的发展
- 浅论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
- 试论电控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的开发与应用
- 简析新时期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 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 试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职业化要求的探讨
- 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思考
- 试析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思考
- 反思与超越:析审视跨文化背景下理工科文学教育
- 试析大学新生的军事教育
- 简析军事理论课堂
- 试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
- 关于高校师生隐性作弊的行为特征与法律性质
-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
- 试析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
- 《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 《满井游记》结构分析
- 虎丘记
- 《满井游记》课文题解
- 《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 《满井游记》课文背景知识
- 《满井游记》解词
-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 《满井游记》文言知识
- 《满井游记》写作特色
- 钱塘湖春行
- 《满井游记》课文翻译
- 《满井游记》写作特点
- 《满井游记》写作借鉴
- 游满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