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鲸》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
《鲸》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三单元 第9课一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初步了解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点】
领悟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有回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2、教师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下面一起看看。(教师介绍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关于鲸的哪些知识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是刚了解的,哪些是有疑问的?做一做标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小建议:
(投影出示)
1、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检查自读情况
1、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如: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的动物,分齿鲸和须鲸两类;还介绍了他们的进食、睡眠、呼吸等。(教师随机板书。)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取想研究的内容,按选的问题分组进行学习:
用投影出示合作学习小要求:
⑴ 个人充分自读有关的段落。
⑵ 组内充分交流个人自读后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作者说明介绍的方法。
⑶ 共同设计生动有趣的汇报方式,来讲清楚鲸这方面的知识。在组内分工,进行模拟汇报。
五、全班交流,全面认识鲸
1、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并完成板书。
2、鼓励学生用文中的说明方法。
3、指导朗读。
六、回归整体,突破难点
想想老师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说说你认为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不是鱼,是哺乳动物)原因:
1、进化。
2、用肺呼吸。
3、胎生,吃母鲸的奶长大。
七、创设情景,渗透教育
1、今天,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了解,对鲸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展示图片并说明。)
2、出示图片教师介绍虎鲸,以虎鲸口吻作介绍:
了解“鲸自杀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
(至今,鲸鱼集体上岸“自杀”的原因仍旧是个谜,近年来“自杀”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地球磁场转变说、寄生虫染病说、捕食说,科学家又提出,全球变暖,影响鲸鱼长途迁徙路线的环境,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3、出示“人杀”与“污染”的图片,认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八、学生谈收获
(自由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
- 假如我会克隆
- 日记
- 笨笨风铃
- 我哭了
- “求是”报名记
- 家乡的大海
- 我的座右铭
- 扩写送书
- 四季
- 四季竹林
- 溜冰感受
- 树杆为什么涂上白色的油漆
- 不该发生的事
- 飞扬的梦
-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的完美结合
-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与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思考
- 让技能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完美结合
- 论税收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基本类型_刑法论文(1)
- 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将传统文化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 犯罪既遂新论_刑法论文(1)
- 新媒体境域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 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
- 浅谈高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基石作用的发挥
-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 浅析室内设计中的中式风格与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在筷子中的传承与表现
- 浅谈预期违约制度_刑法论文(1)
-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
- 《称赞》教学设计1
- 《称赞》教学设计2
- 《回声》教学设计1
-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
- 《荷花》 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翠鸟》2
- 《鸟的天堂》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泉水》教学设计1
- 《西门豹》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泉水》教学设计2
- 《开国大典》